走进五七干校黄湖农场,学习十一连队艰苦精神
经过五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国际教育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终于到达学习革命党史的第一站------黄湖农场,去往黄湖农场的路上,同学们感叹道这是一个拥有着深厚红色革命文化底蕴的城市,无论是路边的公益广告—关于建设老区“两个更好”的振兴发展理念,还是各个村庄的命名融入的党建思想,无论是随处可见的五星红旗,还是每一处光鲜亮丽的“为人民服务”,这一路所观,无不让我们感叹这个城市的红色革命内涵。
来到了黄湖农场的第一站----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一连,映入眼帘的的是鲜艳的红色党徽,整个一连干校周围的绿色植被衬托着党徽像一朵娇艳的花朵,步入一连干校,是一栋栋充满历史气息的老房区,本团队有幸邀请到了前干校学生,他回忆并且讲解到,整个黄湖农场一共部署十一连,分工不同,职务相近互补,据前干校学生介绍到团中央近2000名同志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潢川后,在县城受到热烈的欢迎;经过短暂的休整后就踏上了黄湖农场的征程,面对黄湖农场的落后面貌,干校的同志们制定了黄湖农场整体规划—要求做到布局合理化,耕作机械化,灌溉自流化,管理田园化。在农场内建设“一库三塘六条线”。四年的时间,团中央的同志们身处恶劣的环境中,始终坚信党、听党话、跟党走,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在劳动中创造了快乐丰富的生活,也为黄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前干校学员回忆道,团中央九届书记处书记胡耀邦在一连干校旧址生活将近7年,每天刻苦钻研马克思毛泽东的思想与精神,有时,一坐就是半天,旧址存在着他生活的每个痕迹以及用过的床和桌子,触动着我们小组成员的内心,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守信仰,献身理想”的高尚品格是多么值得我们大学生学习,并带入到大学生的学术钻研和信仰精神中。
随着前干校学员的指引,就到达了学习党史的第二站----十一连干校“亚非学生疗养院”,随着一口干校学院徒手打通的百米深井,映入眼帘的是十一连干校的旧址,据当地相关人员回忆道,1970年3月团中央五七干校亚疗医院精心组织医务人员成立医疗小分队深入周边农村进行巡回义诊,在那样简陋的医疗环境下,大家众志成城,每天在黄湖农场内“尝百草,变神医。”各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来自那个时代革命先烈们的红色情怀。
“带着猎狗背着枪,日夜巡逻淮河旁。精神抖擞胡启立,守卫闸门护堤防。”义务讲解员说出这句顺口溜的时候,我们就到了黄湖农场的第三站----贾堰闸。此闸的名字由来如下,相传,解放前有贾姓打渔翁在此居住,此人经常帮助贫苦农民,当地农民便将此地称作贾堰闸。1969年,团中央五七干校将贾堰闸定为三连水闸,1970年秋,胡启立和新西兰爱国华侨杨知行等人奉命在此守护和负责观察春河水情,这一守护便是10余年,他坚守在这的每一寸土地,守护着人民群众的财产生命安全,让我们感叹到持之以恒默默奉献的决心是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参观学习的第四站----四连党校是团中央九届书记处书记的徐惟诚与妻儿生活了近六年的旧址,在这六年中度过贫苦的生活,只因受上级派遣守护建设兵家必争之地—黄湖农场。
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建筑,一次次为党守候的感动,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一位位为党呕心沥血的革命先烈,像是在对我们青少年诉说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中国共产党的今天是无数革命者用鲜血堆砌出来的。
红色记忆—信阳之行的第一站就此告一段落,但是黄湖农场给红色学习小组的启发和教育深深的触动了同学们的内心,革命先烈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坚守,会从此次的学习中让我们带到学术钻研,为祖国奉献中去,他们的精神将由我们这一新时代青年来坚守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