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大别山精神,国际教育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信阳鄂豫皖革命纪念馆。
1934年,鄂豫皖根据地被敌封锁包围,苏区日益缩小,红军处境日益艰难,中央决定红二十五军转移,建立新的根据地,以求发展。20多天的时间内,红二十五军长驱千里,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粉碎了几十倍于己之敌的围堵,几乎每日作战,顽强地打开了西进通道,不仅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而且有力地支持了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减轻了川陕红军的压力,并为开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鄂豫皖革命纪念馆记载了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时期发生在鄂豫皖地带的革命事件,以此缅怀革命,纪念先烈。
鄂豫皖革命纪念馆是一个以红色为基调,以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千”字为建筑造型,以百位将军雕像和鄂豫皖红色根据地地图、三十万烈士英名为墙面浮雕,展现信阳厚重革命历史,反映了战争年代英雄的老区儿女创造辉煌业绩的纪念馆。
整个展厅共由七个部分组成,从“大别风雷,星火燎原”时五四运动的开始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到中国工农红军的一步步发展壮大,从四大战役的辉煌胜利,到卓有成效的革命根据地建设,从三军会师到中原解放军的战略性转移,从千里跃进大别山到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当看到革命先烈曾经使用过的一件件物品,目睹了那些被真实还原的战争场景,那一刻我们明白了革命的胜利从来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小米加步枪一步步奋斗出来的。
在党的百年历程中,多少先辈为了新中国,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牺牲在革命的道路上,我们作为后辈,不仅要发扬革命先辈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大无畏精神,更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尽心尽职做好本职工作,为中华之复兴而努力奋斗。



